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22天后股票配资策略,终于就外界猜测韩国是否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,给了一句准话,这次不再模糊回避。
6月4日,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,打破了韩国保守派长达5年的执政周期。22天后,李在明在国会首次发表施政演说。外界最关注的,莫过于他对外交政策的表述。
他说:“不是进步与保守的问题,而是国家利益才是唯一的标准。”这句话乍听平实,却点出了韩国当前面对的最大困境:中美博弈加剧,韩国被夹在中间,已经很难继续“骑墙”。紧接着,他明确表示韩国政府将“不分阵营推进外交”,即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,拒绝简单地“选边站”。而这被外界解读为,对“中美二选一”的一个明确回应。
与此同时,他也对内政做出了大刀阔斧的部署。上任第一天就成立“紧急经济应对小组”,应对内需疲软、青年失业率高企等现实难题。他还提出将追加预算,发放消费券,稳定房地产市场。这一连串“救经济”动作,说明李在明心里很清楚:民生才是政权的根基。
但这些内政举措,其实也和他的外交转型策略密切相关。因为只有搞好经济,才能支撑起韩国的外交独立性;只有民意稳住了,他才能不被保守派掣肘,推进与中方的合作路线。
跟前任尹锡悦相比,李在明显然在外交上有了明显的“风格变化”。首先是对美关系,他在北约峰会前拒绝赴会,而这被外界视为对美方压力的一种婉拒。在美国施压韩国增加军费、配合技术围堵中国的背景下,李在明没有急着表态,反而反击道:“国防预算必须自主决定。”这已经让华盛顿感受到不小的“钝感抵抗”。
其次,最引人注意的是,在芯片领域,李在明坚持让三星将30%的先进制程产能留在韩国本土,这与美国推动的“芯片四方联盟”形成了直接冲突。美国批评这是“破坏联盟”,但李在明坚持产业主权,显然不打算做技术附庸。
另一方面,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回暖。李在明上任后不久,就派出国会代表团访华,考察AI、制造业合作机会,还多次强调要扩大中韩人文交流,修复萨德问题带来的裂痕。
这些动作背后,是一套清晰的外交新思路:经济合作向东、安全依赖向西,走一条“韩国优先”的中间路线。说白了,李在明就是想在中美之间做个“灵活变轨”的玩家,而不是简单站队。
很多人可能会问,李在明到底图什么?答案很简单,他想要“自由裁量权”。长期以来,韩国的对外政策太依赖美国,尤其是前总统尹锡悦时期,不仅在芯片、技术联盟上积极响应美方,甚至在军事上也表现出高度配合。但这套“亲美模式”带来的现实结果却并不理想。
经济上,韩国出口连年下滑,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大幅萎缩;在美韩自贸谈判中,韩方屡屡让步。最关键的是,美国并没有因此真正为韩国“兜底”。而中方则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,2023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600亿美元,中国市场对韩国半导体、汽车、化工等行业的依赖超过40%。
李在明显然意识到,如果继续死抱美国,不仅经济难有起色,政治自主性也会越来越小。所以他提出要走“实用主义”路线,就是希望为韩国争取更多外交上的回旋空间。通过搞好经济来稳住内部,再用务实合作来换取外部平衡。
这一点,从他拒绝出席北约峰会、同时对华派团推进合作这两件事上,就能看得非常清楚,这不仅仅是对中美两国的态度试探,更是一种政策试水,看国内外能否接受这种“非阵营外交”的新路线。
当然了,李在明的外交“杂技”并不轻松,甚至可以说前路荆棘密布。第一层压力,来自美国。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说尊重盟友自主权,但实际操作上,对韩国的期待越来越高。不仅在技术围堵、产业脱钩方面要求配合,甚至在军费、联合军演上不断施压。如果李在明继续偏离“印太战略”,极有可能引发美方的反制,比如对韩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,甚至在军事安全议题上冷处理韩国。
第二层压力,是国内政治。李在明上台后虽然掌握行政权,但在国会仍需与保守派博弈。部分右翼媒体和在野党已经开始批评他“对中软弱”、“动摇韩美同盟”。而且一旦经济复苏效果不佳,保守派势力势必会借机发难,把对华政策作为攻击李在明的突破口。
第三个风险,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。一旦台海、朝鲜半岛或南海出现剧烈动荡,中美冲突加剧,韩国的所谓“中间路线”很可能失效,到时候,李在明就不得不做出更明确的战略抉择。
李在明这次上任22天后就正面回应“中美选边”的问题,确实是一个政治上的重要表态。他试图开辟一条“既不完全倒向美国,也不轻易亲近中国”的第三道路,用“国家利益”做唯一标准,走一条外交平衡的中间路线。
从短期来看,这种路线是对现实的合理回应,既符合韩国的经济利益,也符合民众对外交独立的期待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种策略很难长期维系。对李在明来说,想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容易,先不说能否扛住美国的压力股票配资策略,就韩国内部的反对声都很难压服,所以李在明的这个愿望很难达成。韩国要想实现彻底战略自主,唯一可能就是美国退出西太,而这就要谈到中美博弈了,这一点韩国一定要明白,是选边站队还是坚持实用主义,就看韩国怎么选了。
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